书院围炉夜话第58期:以人为本的奥派视角洞见经济学规律
市场,如奔涌的江河,在动态中孕育生机;个体,似跃动的星辰,于自由中书写价值。市场规律与人的选择,看似遵循不同的逻辑,却在经济学的人文视角下交织出深邃的智慧。 3月21日10:00-11:30,由名师课堂办公室联合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的第58期书院围炉夜话于上河书院206竹林·围炉夜话举行。本期活动特邀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朱海就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他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奥派视角洞见经济学规律”这一主题与信院师生共探市场本质与人性光辉的奇妙联结。此次活动由经济与管理学院李笑晓老师主持。


朱海就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赴哥本哈根商学院担任访问学者,现任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其研究领域聚焦市场本质与人类行为分析,代表作包括《真正的市场》《市场的本质:人类行为的视角与方法》《企业网络的经济分析:产业区能力差异的解释》等,致力于从奥地利学派视角解构复杂经济现象。

理论启蒙·解码市场规律
“市场不是冰冷的数字模型,而是无数个体行动编织的生命网络。”朱海就教授以诗意的开篇切入主题。他指出,奥地利学派的核心在于“过程哲学”市场是一个动态的知识发现过程,个体的主观价值、分散信息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协调,最终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就像江河奔涌时裹挟泥沙,市场的不确定性恰恰是其创造力的源泉。”个体的主观价值判断和分散知识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协调,形成资源配置的最优路径。



结合数字经济案例,朱教授生动诠释了“企业家精神”的现代意义。“平台经济的崛起并非依赖传统规模效应,而是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捕捉。比如浙江的跨境电商,通过数据整合全球供应链,既保留本地制造优势,又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他进一步强调,过度干预政策如同“在江河中筑坝”,可能阻断市场的自然演进,“尊重产权与自由选择,才能让经济生态生生不息”。


学习之道·找寻垄断优势
“学术研究如同酿酒,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独特的风土。”朱教授还特别分享了学术研究的心得,鼓励学子培养“垄断优势”——即通过积累个性化知识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他建议建立私人数据库,随时记录灵感与观察,“经济学研究需要长期沉淀,点滴积累的私人数据库会成为未来创新的源泉”。朱教授以自身为例,提到在创作过程中,学会记录是极为重要的,记录将瞬间变为永恒,同时记录也能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思想碰撞·激荡自由火花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有同学询问“奥地利学派与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分歧”,朱教授指出,前者更关注过程与非均衡,后者则侧重模型与均衡分析,两者方法论差异深刻影响政策导向。针对学生的困惑,他直言:“经济学不是背诵公式,而是理解人性如何在约束条件下行动。若只追逐热点,终将沦为‘学术民工’;唯有深耕细分领域,才能成为不可替代的知识匠人。”此外,现场还聚焦国际贸易经典理论。针对“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适用性”,朱教授以杭州跨境电商发展为例,指出传统理论需结合动态市场环境重新审视。“杭州企业依托数字技术整合全球供应链,既发挥本地制造优势,又通过数据驱动创造新比较优势,这正是理论演进的现实映射。”



师者对话·解答成长困惑
对于最近火遍寰宇的Deepseek,李笑晓老师带着同学们对人工智能的困惑,与朱教授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李老师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于我们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不少学生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感到焦虑。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朱教授谈道:“人工智能确实方便人们获得知识,但是主要限于明晰知识与客观知识,而不是隐含知识与主观知识。人工智能帮助人们部分地“知道了什么”,但是在“知道”与“行动”之间是存在鸿沟的。”他稍作停顿,望着台下显露出思索神情的同学们说“对于同学们而言,大家需要学会驾驭人工智能,提高自身认知和效率,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两位学者的探讨,为同学们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职业启发的视角,助力大家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活动尾声,李笑晓老师总结道:“朱教授的分享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经济学不是数字和计算,而是对人性与自由的深刻关照。市场规律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恰似江河与星辰的交响——前者涌动不息,后者指引方向。朱教授用辩证性的思想为我们梳理历史、剖析因果,也为我们提出了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独有洞见。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问号,关于文明与战争,关于整体与个人,或者市场与政府,保守与自由。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为了解决内心的好奇,我们需要不断地探寻世界运行的本质与规律。”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期书院围炉夜话圆满落幕。阿信学子们带着对经济学的全新认知踏上归途,而思想的火花,仍将在未来的学术探索中持续迸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