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4月11日,是《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课程教学的第5-7周,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柴子青从本课程出发,将大数据伦理议题与“完满教育”理念深度融合,通过“理论研讨+思辨实践+价值引领”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围绕“数字技术的崛起对人类是机遇还是挑战”等辩题展开深度探讨,在观点交锋中锤炼批判思维、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感,生动诠释了“完满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核心目标。
一、完满教育内核:从知识传授到人格塑造
作为该校“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完满教育”强调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情商、智商、逆商与责任感的全面发展。本次课程改革正是这一理念的落地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融合:课程将技术伦理、商业逻辑与法律规范交叉渗透,打破学科壁垒;
能力淬炼:辩论赛要求学生自主调研、团队协作与即兴表达,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价值引领:通过技术伦理困境的思辨,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向善”的职业使命感。

二、辩论赛场:以实践激活完满教育生命力
两场主题辩论作为本次课程的“重头戏”,成为学生践行完满教育的鲜活舞台。
辩题:数字技术——机遇与挑战的博弈场
参与者:数管2201-2203以及信管2201-2202全体学生
正方团队以“智慧城市”“远程医疗”为例,展现技术如何赋能社会福祉;反方则聚焦“算法操控”“数据霸权”,揭露技术异化风险。辩论中,学生需快速整合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攻防中锻炼逻辑思维与应变能力。柴老师指出:“胜负之外,更可贵的是他们学会了用多元视角审视技术发展的复杂生态。”

三、学生成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担当
本次辩论活动中,一个显著亮点是部分平常课堂表现较为内敛的班级展现了出人意料的活力。学生们在赛前主动组建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案例。值得关注的是,男生群体的参与热情尤为高涨,在材料准备、逻辑构建等环节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打破了以往课堂讨论中“沉默多数”的状态。辩论现场,学生们不仅展现出对技术伦理问题的深刻洞察,更通过数据引用、跨学科知识联动等方式,将议题拓展至社会公平、全球治理等宏观层面。课程结束后,多名学生反馈:“这种实战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知识应用的成就感。”

该课程负责人柴子青教师在总结中特别提到:“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远超预期。他们用行动证明,当教育赋予他们表达与思辨的空间,每个人都能成为责任的担当者与价值的传递者。”这一转变,证明了完满教育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理解:真正的‘完满’,是专业能力与人格修养的双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