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万象更新。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经济与管理学院于3月26日举办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大赛伊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马小美介绍大赛规则,要求参赛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围绕所教授课程,展示各自的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成果。大赛特邀校级督导刘鹏老师、苗迎春副教授、韩雅鸣副教授、曹翠珍教授和张丽华教授担任评委。七位教师同台竞技,五位专家精准把脉,一场教育智慧与育人情怀的盛宴就此展开。

田文静老师展示了《公司金融》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她面向互联网金融大三学生,以BOPPPS模型为框架,将线上、线下与实践三部分有机融合。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基础性知识与竞赛能力的提升,采用启化、内化、转化的教学过程,着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线上学习平台进行知识的预习与复习,通过课下团队合作与课堂案例分析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结合过程性评价,期末考核和实践考核进行学习评价,进行师生双评,使学生专业基础有提升,学科竞赛显身手。

赵林霞老师带来了《农产品营销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结合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提出“数‘聚’粮策,翻转课堂”的教学思路,采用混合式教学三维模型,通过模拟营销案例进行四阶螺旋式营销模拟,以双线融合+模拟实战教学法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营销能力。教学设计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课堂讲授,更强调学生在现实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数据分析与案例讨论,让学生能够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更加自主地掌握学习内容。

杨杰茹老师展示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她采用基于问题链的教学模式,以基础性问题、理解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拓展性问题为链条进行混合式教学,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层级性问题,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帮助学生突破编程技能的瓶颈。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课上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化编程技能的掌握,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构建了系统化的编程思维。

冯娜老师为《公共政策学》课程设计了“四阶段动态循环”混合式教学模式。从“知识经验”,“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分析学情,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知识掌握情况,精确设计教学环节,提出基于学情的五大教学痛点,采用“五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预学启思,课中共学深研,课后拓学践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线上学习部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课上通过小组讨论与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分析与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的能力。

焦晶老师展示了《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育人目标,结合线上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安排小组任务,通过让学生自主绘制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结合时事新闻讨论,开展经典著作阅读分享,探索建立“山西故事”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探索“短中长”期结合的多元主体全过程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小组任务促进学生的协作与深度思考,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与思辨能力。

李海芬老师结合《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了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方案。她通过SWOT分析学情,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采用MOOC课堂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利用理实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三课堂进行考核评价。教学设计注重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通过模拟真实的物流系统设计,提升了问题分析与创新设计能力。

李笑晓老师展示了《商业数据分析》课程的互动型混合式教学设计。她基于学生知识基础不扎实,被动学习,教师实践与岗位脱节等学情调查,提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互动式课程设计,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课程内容设计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与数据分析技能,线上部分通过案例学习课程资源库与数据练习提供理论支持,课上则通过团队合作与项目分析深化学生的实战能力,帮助学生在数据分析与商业洞察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赛后,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对参赛教师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刘鹏老师在点评中对各位教师的辛勤努力与创新精神表示高度赞赏,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指出,各位教师的设计理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但在打磨比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混合”,要思考为了解决痛点问题,为什么要混合,是否有必要混合;二是“创新”,要找准参照物进行教学设计创新点的比较。

此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在教学设计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为学院未来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学院将继续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普及与深化,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