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行动号召,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数字化转型,2025年4月2日,经济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召开专题研讨会,围绕3月27日至31日武汉“AI赋能高校智慧课程搭建”培训内容,展开深度交流。会议以“知识图谱构建—AI教学创新—智慧课程实践—课程思政融合”为主线,探索农林学科与智能技术交叉融合的新范式。
知识图谱筑基:完善农林课程知识体系
教研室主任王怡老师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谢晖教授的“数智一体化课程建设”理论为切入点,提出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知识图谱的三年规划。通过梳理《农业概论》、《农业经济学》、《农村政策学》等主干课程的逻辑脉络,计划借助学习通平台,将乡村数字化转型、粮食安全等专业知识点进行可视化关联。“知识图谱不仅能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更能帮助我们发现传统课程体系中隐藏的知识断层。”参训教师任鸿燕在讨论中举例,未来可通过AI分析学生在“粮食安全”与“数字农业经济”板块的学习轨迹差异,动态优化教学内容。

AI创意赋能:破解农林教学场景痛点
针对昆明理工大学方娇莉教授提出的“AI+创意教学设计”,教研室重点研讨了ChatGPT、文心一言等工具在农林课堂的落地场景。杨煜坤老师分享道:“方教授倡导的‘AI情境化教学’让我们深受启发,计划在《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中充分探索并挖掘AI系统,尽早让学生与智能体模拟农产品国际贸易场景。”
智慧课程攻坚:打造农林特色示范案例
湖北农业大学张翼然副教授的“智慧课程建设案例”引发了热烈讨论。教研室结合农林学科特性,拟定“一核心三方向”实施路径:以《智慧农业导论》等课程建设为核心,重点攻关“AI农业大数据分析”“乡村文旅数字孪生”“农产品区块链溯源”三个教学模块。参训教师王怡老师展示了基于武汉培训成果设计的“AI小助手”——将传统教学升级为人机结合的教学系统,学生可通过AI互动实时解决学习问题。

课程思政融智:厚植农林学子家国情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侃侃副教授提出的“AI赋能课程思政”理念为研讨会注入新维度。教研室计划针对多门核心专业课程打造思政案例库,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动态生成“粮食安全”“生态文明”等主题的思政教学资源。教研室教师普遍认为,未来可尝试借鉴李教授团队研发的‘思政教学智能诊断系统’,通过AI情感分析捕捉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的认知变化,实现价值观引导的精准施策。
将AI技术深度融入‘新农科’建设,既要追求‘智慧课堂’的技术创新,更要守住农林教育‘知农爱农’的育人本色。此次研讨标志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智慧化转型进入新阶段。未来,教研室将持续推进AI技术与农林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培养新时代“数字新农人”探索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