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探索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院青年教师发展导师赵华平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为主题开展专题分享会。作为青年教师成长导师的赵华平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前瞻性视野,为参会人张楠、李海芬、李海水、牛改萍、刘星晨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讲座中,赵华平教授从ChatGPT等生成式AI引发的教育范式变革切入,指出“人工智能不是创新能力的替代者,而是催化剂”。她强调,在AI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高校教育需实现“三个转向”: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锻造,从标准答案导向转向问题发现导向,从技能训练转向价值引领。通过展示国内外高校“AI+创新教育”的典型案例,赵教授系统构建了“五维培养模型”: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人机协同创新能力、伦理判断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
针对具体培养路径,赵教授提出“四轮驱动”策略:一是构建“智能技术+专业领域”的交叉课程体系,开设AI伦理、计算思维等必修模块;二是打造“虚实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智能实验室和云端协作社区;三是推行“AI辅助+人类导师”的双轨指导模式,利用智能工具开展创新过程管理;四是建立“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社会对接”的全链条培育机制。

“真正的创新能力是提出AI未曾想到的问题”,赵教授在回答青年教师提问时强调,“教师要率先成为‘智能增强型教育者’,既要善用技术工具,更要守护人类独有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温度。”参与讲座的物流管理教研室张楠老师表示,这场讲座不仅刷新了对创新教育的认知,更通过具体方法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路线图。